研发背景 #
即时通讯(Instant Messaging,简称IM)的背景源于人们对实时沟通的需求。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,人们通常通过电子邮件、论坛等形式进行网络沟通,但这些方式存在一定的延迟,无法满足人们对即时交流的渴望。因此,即时通讯技术应运而生,以其实时、高效的特点填补了这一空白,成为人们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即时交流的重要方式。
即时通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,起初,IM主要是基于文本消息的简单即时通讯,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实现实时文字交流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用户需求的增加,即时通讯逐渐发展出了更丰富的功能,包括语音通话、视频通话、文件传输、表情图片分享等。这些功能的加入使得IM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实用化,满足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沟通需求。
除了个人间的即时通讯,即时通讯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和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作。企业IM系统允许员工之间进行实时沟通,并提供更丰富的管理和安全功能,以支持企业内部的协作和工作流程。
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,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通讯和社交,因此移动即时通讯应用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这种移动IM应用不仅提供了即时通讯功能,还融合了社交网络、新闻资讯、游戏娱乐等功能,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之一。
美丽国“棱镜门”事件,警示我们在选择即时通信软件时不仅要考虑产品力、还要从可控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来综合判定。在提升“国产化”软件技术进步的同时也要兼顾安全性,在自主可控的基础上,积极发展自己的网络产业,掌握核心技术,才能更好地保障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。
对我国芯片制裁事件,让我们认识到国产化软件的重要性,于是放弃具有国外背景的传统通信协议(例如XMPP,MQTT等),减少对主流国外框架的依赖,同时还需要满足数据传输的安全性、可靠性,以及对国产化平台的支持。